豪运粳2278
豪运粳2278

产量高、抗性强、米质优审定编号:皖审稻2018020品种来源:武育粳19号/武育粳23号//繁103特征特性:常规晚粳水稻品种。2015年、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,平均株高79.9厘米,穗长15.5厘米,亩有效穗19.0万,每穗总粒数103.4粒,结实率83.4%,千粒重27.5克。全生育期为137.8天,较对照品种(当育粳10号)熟期早2.1天。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,2015年中抗稻瘟病(综合抗指5.25),抗稻曲病(病指2.5),中抗纹枯病(病指37),中抗白叶枯病(病指28),高抗条纹叶枯病(发病率0);2016年感稻瘟病(综合抗指6.25),抗稻曲病(病指1.4),中抗纹枯病(病指42),中抗白叶枯病(病指28),高抗条纹叶枯病(发病率2%)。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,2015年米质为部标2级,2016年米质为部标2级。2015-2016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7.1千克,较对照品种增产6.83%(显著)。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512.2千克,较对照品种增产7.45%。栽培技术要点:1.播期:一般6月20日前播种,培育多蘖壮秧,秧龄30天左右;2.栽插密度:亩插2.5万穴左右;3.施肥:亩施纯氮10千克左右,氮:磷:钾按1:0.6:1.2比例进行配施。重施底肥,早施分蘖肥,中期控氮,中后期看苗补施花肥或粒肥;4.灌水:实行浅水灌溉,每亩总苗数达20万时晒田;5.病虫害防治:注意防治稻纵卷叶螟、二化螟、稻飞虱等病虫害。

查看详情 >
早籼118
早籼118

早籼118(早籼18)品种类型:早籼常规稻品种审定编号:皖稻2010001品种来源:从浙733变异株中系统选育特征特性:穗呈半圆型,谷粒长型,黄色,无芒,稃尖无色,落粒性中等。2007年、2008年两年区试结果表明,株高89厘米左右,亩有效穗26万左右,每穗总粒数95粒左右,结实率82%左右,千粒重25克左右。全生育期106天左右,比对照品种(竹青)迟熟1天。抗性表现: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,2007年感白叶枯病(抗性7级)、感稻瘟病(抗性7级);2008年中抗白叶枯病(抗性5级)、中抗稻瘟病(抗性5级)。品质表现: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,2007年米质(区试点样品,下同)达部标4级,2008年米质达部标4级。产量表现:在一般栽培条件下,2007年区试亩产502公斤,较对照品种增产5.58%(极显著);2008年区试亩产446公斤,较对照品种增产1.28%(不显著)。2009年生产试验亩产474公斤,较对照品种增产7.14%。适宜推广区域:沿江区和皖南山区。注意事项:在不同栽培条件下,早籼118抗性、品质、产量和生育期等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。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早籼118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,向使用者说明早籼118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寒性、抗倒性、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,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。

查看详情 >
豪嘉粳567
豪嘉粳567

品种名称:豪嘉粳567审定编号:皖审稻20211108品种来源:嘉粳3976/秀水114特征特性:晚粳常规水稻品种。2018年、2019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:平均株高91.3厘米,亩有效穗20.0万,每穗总粒数156.7粒,结实率82.7%,千粒重27.5克。全生育期为140.8天,较对照品种(当育粳10号)熟期迟0.9天。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,2018年中抗稻瘟病(综合指数3.3),感稻曲病(病穗率15.0%),中感白叶枯病;2019年中抗稻瘟病(综合指数3.8),感稻曲病(病穗率19.0%),感白叶枯病。经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,2018年米质为部标二等,2019年米质为部标一等。产量表现:201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8.71千克,较对照品种增产8.15%(极显著);201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0.42千克,较对照品种增产1.41%(未显著)。2019年生产试验亩产634.74千克,较对照品种增产6.53%。栽培技术要点:1.播种:一般6月中旬播种,水育秧每亩净秧板播种量25-30千克,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种量40-45千克,机插秧每亩大田用种量3千克左右;2.栽插密度:一般7月上中旬移栽,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,每亩栽插2万穴左右,每亩基本苗6-8万;3.施肥:一般亩施纯氮14-16千克,肥料运筹上掌握“前促、中控、后稳”的原则,施足基肥,基肥以有机肥为主,搭配施用磷钾肥,早施分蘖肥,适施穗肥;4.灌水:浅水勤灌促早发,足苗后及时搁田,后期干干湿湿,切忌断水过早,确保活熟到老;5.病虫草害防治:播前用药剂浸种预防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,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对灰飞虱、稻蓟马等进行防治,中后期需要做好对白叶枯病、纹枯病、螟虫、稻飞虱等防治工作。审定意见: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,审定通过。适宜在安徽省双季晚粳稻区推广种植,需要注意对稻瘟病、稻曲病等病害进行防治。

查看详情 >
豪粳糯2289
豪粳糯2289

品种名称:豪粳糯2289审定编号:皖审稻2023L058品种来源:镇糯683/盐稻10号特征特性:中粳常规水稻品种。2020年、2021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:平均株高92.1厘米,亩有效穗17.4万,每穗总粒数149.3粒,每穗实粒数130.3粒,结实率87.3%,千粒重27.1克。全生育期141.0天,比对照(当粳8号)熟期短9.3天。经抗病性鉴定,2020年感稻瘟病(综合抗指6.5),中抗稻曲病(病穗率5.0%),中感白叶枯病;2021年中感稻瘟病(综合抗指5.8),感稻曲病(病穗率22.0%),感白叶枯病。经安徽省稻米及制品检测中心检验,2020年米质为部标二等,2021年米质为部标三等。产量表现:2020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6.64千克,比对照品种增产7.55%(著性);2021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1.78千克,比对照品种减产1.36%(不显著)。202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9.15千克,比对照品种增产5.88%。栽培技术要点:1.播期:5月15日前后播种,大田亩用种量3.0千克,亩播种量30千克左右,秧龄30-35天;2.栽插密度:栽插密度2.0万穴/亩左右,株行距16×20厘米,每穴3-4粒种子苗;3.施肥:大田亩施纯氮量15千克左右,基肥、追肥协调使用,一般比例:40%:60%,并注意氮、磷、钾肥配合,亩施基肥(复合肥:N∶P∶K=15∶15∶15)30千克,移栽后7-10天及时追施返青肥,每亩尿素10千克并加拌除草剂,拔节后亩追复合肥20千克、尿素7.5千克;4.灌水:浅水栽插,保持2-3厘米浅水层促分蘖,当全田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90%时及时落水烤田,至白露白根,抽穗前15-5天和抽穗后5-15天保持3厘米浅水层,在此前后,保持湿润和间歇灌水,干干湿湿到黄熟,并在成熟前7天断水;5.病虫害防治:加强秧田期病虫防治,在重病区需强化稻瘟病防治,并注意前期稻蓟马、中期螟虫和后期纹枯病稻飞虱的防治。审定意见:符合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,审定通过。适宜在安徽省一季中粳稻区推广种植,需要注意对稻瘟病、稻曲病等病害进行防治。

查看详情 >
豪优丝苗
豪优丝苗

审定编号:皖审稻20221014特征特性:中籼常规水稻品种。2019年、2020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:平均株高128.7厘米,亩有效穗16.7万,每穗总粒数193.8粒,每穗实粒数158.5粒,结实率81.7%,千粒重24.2克。全生育期为130.6天,与对照品种(五优308)生育期相同。抗性表现: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抗病性鉴定,2019年中抗稻瘟病(综合抗指3.8),中感稻曲病(病穗率8.0%),感白叶枯病;2020年中感稻瘟病(综合抗指5.8),感稻曲病(病穗率18%),感白叶枯病。品质表现: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,2019年米质为部标二等,2020年米质为部标普通。产量表现:201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71.11千克,比对照品种增产0.17%(不显著);2020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0.86千克,较对照品种减产1.01%(不显著)。2021年生产试验亩产598.10千克,较对照品种增产1.27%。栽培技术要点:1.播期:在4月底至5月上旬播种。大田亩用种量1.0千克,亩秧田播种量10-15千克,秧龄25-30天;2.栽插密度:株行距16.5×23.1厘米,每穴栽1-2粒种子苗;3.施肥:大田每亩施基肥复合肥(N∶P∶K=15∶15∶15)30千克、尿素10千克、氯化钾5千克,移栽7天后每亩施追施返青肥尿素10千克;4.灌水:浅水栽插,保持2-3厘米浅水层促分蘖,当亩总茎蘖数达到15-16万时及时落水烤田,轻烤为主,分次烤田,抽穗前15-5天和抽穗后5-15天保持3厘米浅水层,此后保持湿润和间歇灌水,干干湿湿到黄熟,成熟前7天断水;5.病虫害防治:坚持“预防为主、综合防治”原则,根据当地病虫预报及时防治稻瘟病、稻曲病、螟虫、稻飞虱等病虫害。

查看详情 >
豪粳1号
豪粳1号

豪粳1号,粳型常规水稻,安徽国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,适宜在安徽省双季晚粳稻区推广种植,需要注意对稻曲病、稻瘟病等病害进行防治。特征特性晚粳常规水稻品种。2017年、2018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:平均株高81.5厘米,亩有效穗22.1万,每穗总粒数124.0粒,结实率90.1%,千粒重24.9克。全生育期为131.4天,较对照品种当育粳10号熟期短9.3天。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,2017年中感稻瘟病(综合抗指5.3),中感稻曲病(病穗率11.0%),感白叶枯病;2018年中感稻瘟病(综合抗指5.5),中感稻曲病(病穗率8.8%),中感白叶枯病。经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,2017年米质为部标普通,2018年米质为部标三等。产量表现2017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4.07千克,较对照品种增5.20%(未显著);201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3.67千克,较对照品种增产5.46%(极显著)。2019年生产试验亩产628.87千克,较对照品种增产5.55%。栽培要点1、播期:安徽做双晚栽培一般6月20日前播种,培育多蘖壮秧,秧龄30天左右;2、播量(密度)亩插2.5万穴左右;3、施肥:亩施纯氮10千克左右,N:P:K=1:0.6:1.2。重施底肥,早施分蘖肥,中期控氮,中后期看苗补施花肥或粒肥;4、灌水:实行浅水灌溉,每亩总苗数达20万时晒田。5、除草:移栽七天左右随追施尿素撒施除草剂,后期以田间杂草情况喷施相应除草剂;6、防治病虫害:注意防治稻纵卷叶螟、二化螟、稻飞虱以及稻曲病、稻瘟病等病虫害。适宜范围适宜在安徽省双季晚粳稻区推广种植,需要注意对稻曲病、稻瘟病等病害进行防治。

查看详情 >
img

QQ咨询

QQ在线咨询

img

电话沟通

0551-65318348

img

TOP